動見体 2013年 春季製作 & 廣藝基金會2014年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節目
台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、作家|王浩威
一方面是家族故事,典型的寫實主義題材,卻因為如此貼近(臺灣)觀眾的生活經驗,既不容易又動人。一方面是社會變遷的殘酷,妻子所代表的現代社會是他永遠格格不入的,於是有一段契可夫的味道。至於真的詩人,生前是否如他姪子所寫的,已不重要。
藝文觀察評論者暨製作人|盧健英
表面上是環繞詩人一生的家族記憶,編導王靖惇取材詩人叔叔王添源的詩句,探索一生在親情、愛情與友情裡曾經的衝突,與死亡前最終的寬容。在亦諧亦動人的表演中,呈現了人生的錯失與錯置造成生命的遺憾。主要演員有令人動容的表演,舞台簡約並充滿詩意,簡單的空間切割表現出多種心理空間以及生死對話。是一支值得推薦的作品。
獨立策展人|胡永芬
作者(編導一身)把一個很痛的時代與生命經歷,以不同性格之人物交織的敘事方式,捨棄了陰暗與控訴的凡常手段,而經營呈現得非常非常溫暖、充滿了情感,全劇平均展現了劇場各方面的能力,把整個風格統合得非常完整,藉著所有細節的統合,成功的堆高、指向全劇所要達成、表現的質地。因為創作者的這份真誠,以及所有各方面都是如此恰如其分的飽和,對於歷史與生命所流露出的悲憫、理解、以及一種溫暖人性的樂觀,使得這齣戲得以長久滯留在觀者記憶中,帶著莫名不絕的感動。
中原大學商設系兼任助理教授|陳泰松
優美的敘事結構,對詩的想像力轉化為劇場,是對已逝詩人有創意的禮讚。自由寫手、PTT Drama版主|黃麒華
編導王靖惇從詩人叔叔的詩句出發,透過打破時空限制的情節編排,讓已逝的叔叔不只再一次活在舞台上,也有機會在不同的角色置換間,和自己的家人、摯友及愛妻對話。我不禁想到《京戲啟示錄》和《女兒紅》,已逝的屏風創辦人李國修先生透過劇場和自己的父母對話,以半自傳敘事滿足曾有的缺憾。
但《台北詩人》的編導王靖惇無意以此為自己的半自傳寫作,而是用旁觀者的角度為叔叔寫傳,並藉著走入叔叔的殘存記憶中,繼《屋簷下》之後,再一次深刻探討「家」的定義,以及人際相處間的酸甜愁苦。
雖然乍看之下把「自己」的角色縮限至最小,幾乎不出現在舞台上,但經由劇本書寫,悄步走過叔叔的心路歷程,戲裡的台詞、節奏、情節及畫面,也都可說是編導和叔叔對話的一部份,其中所蘊含的情感相當真誠、動人。
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|邱誌勇
在《台北詩人》一劇中的時空世界有著特殊的表現形式。看似在瀕死醫院病床的穩定時空關係中,但事件與事件、景與景、幕與幕之間的巧妙轉化,透過倒敘的手法,讓空間位置具有特殊象徵的歷史意義,而抽象舞台中的白色斜坡設計結構,更成功地橋接劇中所表現的動作與人物組成的世界。
作為一部當代小劇場的劇碼,《台北詩人》透過「那不是家,只是住的地方」做為一個統攝一切的中心觀念,以及透過小時候不見的那個「家」隱喻性地幻化成「詩」,成為主角發洩與逃避的唯一管道,使其快速轉化全劇敘事中最為欠缺的「愛」,來表現其最高意義之所在。主角感受不到(或無法承認)支離破碎的家庭之中仍有「愛」;然而,從「拒絕」到「複訪」的過程,逐漸完整生命中曾經缺席的在場,也瞭解姊姊的強硬個性來自於「愛」這個家,不願看其分崩離析;弟弟自責自己的不爭氣,也成為「愛」這個家的悲劇英雄。這些意象化的語言與場景不僅鮮明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,同時也決定了人物之間的情感關係,更鮮明地凸顯「愛這個家」的命題。
至此,在劇的尾聲中揭開事實的真象,使觀眾鬆一口氣。觀眾的期待心理透過「懸解」獲得相當程度的滿足,這不僅僅是在劇終時合理地交代懸置於觀眾心理的疑惑,而是在於完滿了每個人心中的那個欠缺(lack)。
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|李承曄
《台北詩人》在這有些混亂、趨向一致化的社會中,成功塑造停滯的時空,讓我們陷入思考的原點,看著演員哭泣,自己哭泣,笑、對談,然而這輕輕柔柔地朗誦一首又一首詩,沉重卻引發餘韻,彷彿身邊產生依稀溫度,陷入過往的擁抱中,緩緩地激起想念、迴盪,淚水成了這虛擬情感下,真實的體會。觀眾|Jimmyblanca
雖說劇場中生代與新生代有編劇荒,但一直都有人在寫作,王靖惇就是其中一例。一路從《魚》、《屋簷下》,到《台北詩人》,不得不說,故事鋪陳、情節轉折、人物刻畫等細節,在此次的演出裡都顧到了呀!
再加上演員表現優異,幕後設計所營造出的整體氣氛平凡樸實卻又能打動人心,讓這齣戲好看極了。
觀眾|Choga
整場戲看下來,彷彿就像在讀一首長詩,初看時有些生澀,但讀著讀著,漸漸讀出了詩中的況味,發現了詩眼,然後情感便開始漫延開來,你突然懂了整首詩的核心,看見詩人的詩心。這是一個不討好的題材,但卻是一部好看的戲,編導在詩意與觀賞樂趣之間抓到了一個巧妙的平衡,使一個浪漫抒情的故事趣味橫生。
觀眾|Shinoro
家族記憶太龐大了,一個觸點引發了另一個,只有當戲看到最終,當一切終於連結,才發現原以為的怨懟背後是情感的複雜與厚度。原來看到的都是表象,外殼層層剝離後才看見真相,與真心。雖然每個人的家族記憶、背景、歷史不甚相同,但背後的情感是一樣的、糾結也是一樣的,於是字裡行間的、對話脈絡底下的愛,無以名狀的愛依舊滲透進我每個細胞中。
觀眾|地圖小姐
台北詩人探討家與死亡的概念,交織著親情、友情、愛情,不會讓人暈頭轉向,也沒有失去主軸,由主角死前回到過去,抽絲剝繭地了解他沒看過的一面,不論是大姊、小弟、哲朋友還是他的老婆,以及他的過去,也解開了他這輩子的糾結點,有些事解不開,理還亂時難以接受,一旦解開則已坦然放下。這絕對不是老套的劇情,這是一個有笑有淚的故事。這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戲,不論是故事結構完整度,還是劇情張力,與演員及編導的實力恰如其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