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/陳藝堂 |
故事發生在承認同婚與多元成家之後,大家可以登記為家人,同志們可以結婚,但就算法律允許,人類仍舊找不到同性生子的方法,就這樣,各懷心思的五個人都想要找到自己的完美小孩,原本平衡的家人關係,因為這名想像的孩子出現而顯得搖搖欲墜。
到底什麼是家?沒有血緣是否能成為家人?一定要有個孩子才算是完整的家?單身是否能夠成家?想要一個孩子是成家的基礎或者妄想成為上帝?劇中提出了幾個論點作為開展,每個人在心中都有屬於自己對家的想望,在這種殷切期盼下,想像的孩子誕生了。由於大家內心的擔心、期盼、投射,這個孩子以他們覺得最完美的形象出現在眼前。與其說是孩子在與他們對話,不如說是他們自己一次次對自我的懷疑以及對現實的愧疚、不滿而讓想像的孩子對他們開口正視自己的問題。另外,他們不只是想要孩子,而是想要「自己的」孩子,事實上這個孩子的存在就是他們的自我延伸,對自己犯錯時愧疚的救贖,是當自己不在時,讓所愛的另外一半有所慰藉的投射,或許這麼一想真是自私,孩子的到來,似乎只是他們彌補自己心中遺憾的產物,但我認為,就是因為有過這樣的遺憾,這群人更能懂得怎麼去愛孩子,就如同他們也期望能被這樣愛與接受。